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长沙出现首部《毛泽东选集》 以锅底当油墨印制

  红网长沙县站5月16日讯(通讯员 盛磊)老式留声机上缓缓转动着黑胶唱片,播放的是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致辞。年过半百的傅伯瑜,听着当年响彻世界的声音,表情肃穆地擦拭着一件件纪念品,特别细心。位于暮云镇的这家红色纪念馆,是傅伯瑜倾半生精力建起来的。26年间,他奔波于全国各地,收集到各种版本的《毛泽东选集》2万余册。近日,记者来到暮云镇,见到了傅伯瑜家的“镇馆之宝”———1944年出版的首部《毛泽东选集》。

  锅底灰当油墨印出首部“毛选”

  走进傅伯瑜家的红色纪念馆,在一间房子的外墙上,悬挂着放大装裱的毛岸青亲笔书写的“毛主席著作版本珍藏馆”字样。馆内用玻璃柜珍藏着《毛泽东选集》等书籍,共有26种语言的版本。傅伯瑜郑重地打开了一个锦缎盒子,戴上了白手套,取出一本书页已经发黄的《毛泽东选集》。

  “这是1944年出版的首部《毛泽东选集》,是镇馆之宝。”傅伯瑜说,1944年,为了系统地宣传毛泽东思想,更好地指导晋察冀军民的抗日斗争和整风学习,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决定由晋察冀日报社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邓拓担任主编。

  承担排印工作的是晋察冀日报社书印二厂。厂长周明接到通知后立即从驻地河北阜平县坡山村赶往报社所在地雷堡村接受任务,邓拓告诉他,文稿已经编好,选哪些文章都是经分局审定后,报请中共中央宣传委员会批准的,你们一定要印好《毛泽东选集》。为了避开敌人的搜捕,专印书刊的印刷二厂就设在阜平县西马兰村属的一处十分偏僻的仅有十几户人家的坡山村,这里距离报社50多里,交通极为不便。正值1943年秋冬,敌人为期3个月的残酷大“扫荡”刚结束之后,又是二厂与一厂(印报)刚分开不久,印刷设备十分陈旧,物资也非常缺乏。没有油墨,书印厂负责人带领老乡和印刷工人用猪油和锅底、柴草烟灰熬制而成;没有纸张,就用稻草、谷秆为主要原料土法上马制纸张。《毛选》编辑工作由邓拓等人负责日夜编审从各个渠道传来的文章,随到随编及时排印。选集从5月开排,7月出书,9月出齐5卷,全部印刷装订完毕,送到读者手中,只用了半年时间。

  出版过程险象环生

  当时,中共中央机关和毛泽东就住在西马兰村附近的城南庄。日军得到出版《毛选》和毛泽东在这一带活动的消息后,经常派飞机狂轰滥炸。在毛泽东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同时,《毛选》的出版也历尽劫难。日军先后对西马兰村一带山区反复大扫荡7次,报社人员和西马兰村群众埋机器设备7回,等日寇扫荡过后再把机器挖出接着干。

  夏季的一天,日军终于把西马兰村的群众包围起来。日军架着机枪、挥着军刀问谁是西马兰村的人,问印刷《毛选》的机器设备藏在哪里。结果,大人小孩没有—个人承认自己是西马兰村的人,问什么都一概不知。急红眼的日军杀—个人问一次话,连杀12人后日军绝望地把全村人驱赶到杀人场进行屠杀。村人被驱赶途中,恰逢日军飞机又来狂轰滥炸,混乱中群众逃进山林,躲过了一场浩劫。日军的这次屠杀,史称“马兰惨案”。

  “这26年里,基本上哪里有主席的纪念品,我就去哪里收购。”傅伯瑜表示,红色纪念馆里的每一件藏品都是无法用价钱去衡量的,是历史沉淀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忽视了那段艰辛的岁月,我想通过建红色纪念馆,免费向社会开放,帮助后人了解历史,明白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